近年来,清水湾社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工作方方面面,以“睦邻清水湾 做中国好邻居”社区品牌为核心,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着力构建空间共融、文化共情、心理共契的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基本情况
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清水湾社区位于银川市金凤区银锣巷72号,是一个融合了商业开发与拆迁安置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辖区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包含7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7242户14866人,其中少数民族393户1114人,主要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羌族、土家族等各族群众,占总人口的6.7%,2021年社区获评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二、互嵌式社区工作开展情况
(一)空间互嵌:打造“15分钟共融生活圈”
通过优化社区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有效增进各族居民的日常交往与情感联结,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生态。嵌入社区食堂、智慧康养室、儿童绘本馆、悦享自习室、便您生活铺等多功能社区公共服务空间。社区食堂以“公益+低偿+市场”的运营模式,服务空间已延伸辐射到周边20余个小区3万余人,每日高峰就餐人群达到600余人。整合“吉泰精彩生活”半价洗衣、洗车服务。实现“衣食住行、文娱康养、交往互助”全场景覆盖,以物理空间的优化,缩小服务各族群众的半径,满足各民族群众“就地,就近,就熟,就便”享受服务的美好愿望。抓好辖区宗教场所规范管理,在清真寺突出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宗教场所空间赋予共有精神家园内涵。健全“社区+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党员”网格治理互嵌模式,开展廊亭议事会、面对面调解、治保委员会夜间巡逻活动,打破邻里交往的物理界限,让各族居民成为促进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主导者”。
(二)文化互嵌:培育“三交”精神家园
充分发挥文化浸润作用,营造各族群众和睦共处的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在人心凝聚、守望相助的社区大家庭中交流融合。以“我们的节日+”模式,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办文艺演出、社火游园等活动,共同品味传统节庆风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推出“石榴籽学非遗——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活动,邀请掐丝珐琅、面塑传承人进社区手把手教学,开展体验工坊6期。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组建舞龙、乒乓球、象棋等8支文化队伍,成立金凤区朗诵艺术家协会,培育“丝路宁夏”社区运动会乒乓球赛等文体活动,促进各民族在同歌共舞、同台竞技中不断深化邻里友谊,在文化共享与精神共通中实现相互嵌入。
办好社区老年大学。在阵地建设、教学品质提升上发力,开设声乐、舞蹈、朗诵等课程,吸引各民族离退休群众到社区掌握新技能、拓展新爱好。聚力校社联动,落实协同育人。发挥社区“五老”人员优势,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走进校园,以党史讲座、红色故事会等形式,用鲜活事迹感染青少年,让爱党爱国情怀深植心田。携手金凤七小50余名师生代表在石榴园栽下石榴树,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心理互嵌:筑牢“心连心”情感共同体
争取2024年银川市社区公益创投项目“以爱育人科学家教—家庭教育进万家青少年服务”,从心理咨询、亲子互动、艺术疗愈等方面,丰富拓展各民族团结融合的载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培育“护未成长 筑梦未来”完整社区特色项目。
以“石榴籽学非遗”“我们的节日”民俗传承、“心灵彩虹——护心灵 伴成长”“打开心门 幸福加倍”“心系弱困 爱访万家”入户探访“五位一体”,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密切联系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成在双睦巷安装隔离栏、银税花园小区建设廊庭等一系列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实事,切实增强各族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居民情感共识。
持续走访关爱慰问辖区少数民族同胞,积极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等各类惠民政策34户49人。“睦邻帮帮团”志愿服务队为32名空巢、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助餐服务,构建起以“邻里”文化为纽带的睦邻友好一家亲互嵌式发展模式。
从住在一起到心在一起。清水湾社区以空间互嵌打破物理边界,以文化互嵌消融心理距离,以心理互嵌筑牢情感根基。下一步,清水湾社区会继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解好“睦邻”方程式,团结带领社区各族群众把清水湾社区建设成为居民最安心、最放心的互嵌式幸福港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