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工作动态

宁夏气候赋能变“绿”为“金”遇梗阻 亟待拓展气候康养新路径
时间:2025-07-02 来源:金凤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健康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不断发生变化,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康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在需求和政策双重利好下,生命医学、养生旅游等众多康养产业备受关注,成为下一个“新蓝海”。宁夏依托其独特的凉爽干燥气候、富硒资源及生态优势,初步形成以“避暑养生”“硒疗康体”为特色的气候康养产业体系,成为宁夏经济转型的新抓手。然而就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存在一些梗阻尚未打通,需高度重视。

一、现存问题

一是规划引领不足,产业布局“碎片化”。伴随大批60、70后中老年人步入退休阶段,愈发重视自身健康及生活品质提升,“康养+”成为消费新热潮,“十四五”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并进一步向气候、森林和中医药等康养资源依附聚集,但由于我国气候康养旅游业起步较晚,仅东北三省、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产业发展情况较好,受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影响,宁夏虽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但产业发展仍以传统避暑旅游为主,与医疗、养老、休闲等版块联动较弱,业态单一,缺乏差异化定位,气候康养资源开发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且资源较为分散,未形成“气候+康养+文旅”的全产业链模式,目前正在以气候资源为优势积极开展康养旅游尝试探索。据2025年6月3日宁夏政协网发布的政协提案《因地制宜发展气候康养产业》显示,与全国气候康养做得比较好的新疆、海南、福建以及周边陕西商洛等地相比,目前我区“文旅+医疗+气象”融合不深,气候康养特色资源挖掘开发力度不够,未发展成产业,赋能价值不高。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受限。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受区位条件制约,区域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支撑有限,康养基础设施长期依赖传统资源开发,故部分康养基地硬件设施不全,专业化、智能化设施建设滞后,难以吸引中高端客群,导致康养产业长期处于低端化阶段,制约产业升级,影响全区大健康产业布局。同时受自然条件限制,宁夏年均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制约湿地、绿地等康养配套设施建设维护,季节性矛盾突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沙尘暴天气频发,公共场所的遮阳、防风沙、空气净化等设施不足,而我区气候康养产业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市场投资主体多持观望、审慎态度,缺乏社会有效投资,故运营主体抗风险能力较弱,若不能及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则可能丧失气候资源优势转化窗口期,导致消费外流,降低产业对地方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例如,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清肺康养、休闲避暑的生态功能,曾荣获“全域旅游优质人气康养福地”和“全域旅游优质康养景区”的荣誉奖牌,但据2025年4月12日发布的文章《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宁夏六盘山先行示范区的建议》显示,基础设施建设是宁夏六盘山地区的薄弱环节,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人力资源不足,制约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携手西北各省区构建康养旅游区域联盟,有力助推我区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但由于气候康养是涉及气象学、环境科学、医学、营养学、疗养学、旅游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而我区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仅能够培养单学科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集合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人才专业局限性较大,且现有的养老服务护理队伍专业力量薄弱,护理员队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技能不熟、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养老服务业与大健康产业、医疗行业、医疗保障、文旅产业等领域及内部人力资源尚未实现有效整合利用,自我发展能力动力不足,制约气候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据公众号创投市场2025年4月26日发布的《当西北康养小镇遇见创投新风口 如何炼成养老产业“潜力股”》显示,银川桃李春风健康生活小镇面临人才瓶颈,专业护理人员缺口达20%,且依赖宁夏医科大学合作培养。

二、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推动资源精准开发。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联合文旅、卫健、生态环境等部门,制定《宁夏气候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和间断性目标,划定六盘山、贺兰山等生态康养重点发展区,避免同质化竞争。并成立自治区气候康养产业领导小组,统筹跨部门政策衔接,破解“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难题,推动“康养+文旅+医疗+休闲”多业态融合。以银川为核心,六盘山森林康养带、贺兰山温泉疗养带为两翼,中卫沙疗、泾源避暑等特色节点为支撑,形成差异化、联动化产业网络。在银川都市圈、固原生态功能区布局一批气候康养综合体,整合疗养机构、休闲度假、健康管理等资源,提升规模效应。 优先保障康养项目用地需求,允许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国有林场设施等资源,用于康养设施建设。 联合气象、卫健部门,发布宁夏“气候康养指数”,科学评估不同区域适宜疗养的时段和病种,为精准营销提供支撑。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优先推进重点康养基地与高铁站、机场的快速连接线建设,加密银川至六盘山、贺兰山等康养集聚区的旅游专线班次,破解“最后一公里”通达难题。在康养重点区域推动5G网络、智慧医疗站全覆盖,增强高海拔、偏远地区的服务保障能力。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乡村振兴,在康养小镇、民宿集群中加装无障碍通道、紧急呼叫系统等适老化设施,创建“老年友好型”康养环境。依托自治区三甲医院建立“康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在县区布局康养护理站,乡镇卫生院增设康复理疗科,形成“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通过PPP模式鼓励国企、民企投资建设康养公寓、温泉疗愈中心等中高端设施,推动泰康人寿、九如城等国内头部企业落户宁夏。整合预约诊疗、健康监测、紧急救援等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为独居老人提供远程体征监测服务,实现“一部手机享康养”。开发沙疗、日光疗等数字化体验项目,建设VR康养展示中心,增强青少年研学、银发族旅居等群体的互动体验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康养用地指标,探索“点状供地”模式,支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康养产业。明确空气洁净度、负氧离子含量等硬指标,建立服务星级评定体系,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三是培养人才体系,强化职教培训。将气候康养产业人才纳入自治区重点产业人才目录,出台《宁夏气候康养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计划》,明确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配套政策。设立气候康养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康养机构、培训基地给予补贴,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区内优质康养机构、医疗单位,共建一批气候康养产业实训基地,提升从业人员实操能力。深化与福建等对口帮扶省区的合作,推动康养人才互派交流。探索建立“银发人才库”,返聘退休医护、养生专家参与产业指导。鼓励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高校增设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中医药养生等相关专业,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康养服务技能培训课程,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职业技能认证,推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证融通。鼓励企业通过“组团式”招聘、猎头服务等方式引进管理运营人才。采取“候鸟式”聘任、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康养专家、医疗团队来宁短期服务,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方面向康养产业倾斜,增强职业荣誉感,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