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40111010096851G/2022-00003 文  号 生成日期 2022-01-21
发布机构 金凤区统计局 责任部门 金凤区统计局 关 键 字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是否有效 有效

2021年金凤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5%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        恢复默认


2021年,金凤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区市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回升,有效需求加速释放,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民生保障稳固有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0.5%

2021年,金凤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38.5元,比上年增加1536.5元,增长10.5%,增速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5%。

(一)四大项收入全面增长。

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转移净收入平稳增长。从各项收入占比看,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六成,依然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经营净收入占比居第二位,仍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转移净收入占比略有下降,财产净收入占比最小(见下表)。

1  金凤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构成情况

单位:元/


2021

2020

2021年比2020

2021

2019

年平均

增长

%

对收入

增长的

贡献率

%

拉动可

支配收

入增长

百分点


绝对额

占比

%

绝对额

占比

%

增加额

增幅

%

人均可支配收入

16138.5

-

14602.0

-

1536.5

10.5

8.5

-

-

1.工资性收入

9941.8

61.6

8977.4

61.5

964.4

10.7

9.6

62.8

6.6

2.经营净收入

4143.4

25.7

3753.6

25.7

389.8

10.4

6.4

25.4

2.7

3.财产净收入

562.8

3.5

502.3

3.4

60.5

12.0

7.8

3.9

0.4

4.转移净收入

1490.5

9.2

1368.7

9.4

121.8

8.9

7.4

7.9

0.8

1.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21年,金凤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941.8元,比上年增加964.4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6%。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1.6%,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2.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6.6个百分点,是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经营净收入恢复性增长。2021年,金凤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143.4元,比上年增加389.8元,增长10.4%,增速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4%。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5.7%,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5.4%,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2.7个百分点。  

  3.财产净收入增幅居首。2021年,金凤区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562.8元,比上年增长12.0%;增速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8%。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5%,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4个百分点。  

  4.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2021年,金凤区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490.5元,比上年增加121.8元,增长8.9%;增速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4%。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9.2%,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8个百分点。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2021年,金凤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08.2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农村低2.2个百分点。近年来,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持续缩小,由2020年的2.98:1缩小到今年的2.93:1,表明乡村振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动力不断增强。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排位前移。

从绝对值来看,2021年,金凤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8.5元,比银川市平均水平(18169.8)低2031.3元,比最低的西夏区(15007.6元)高出1130.9元;从增幅来看,金凤区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5%,比银川市平均增幅(10.6%)低0.1个百分点,比增幅最低的灵武市(9.0%)高1.5个百分点,增幅居三区两县一市第三位,较上年同期前移1位。

     图12021年银川市市辖三区及两县一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促就业,治欠薪,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一是多措并举保障农民工就业。金凤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为本地提供了大量农业就业岗位。冷库农产品包装整理工作、大棚瓜菜栽苗工作、吊瓜、西红柿等瓜菜上市,采摘和装袋、装车等工作,加快农业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今年公益性岗位也有所增加。通过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清洁员、护林员、乡村整治、河道保洁员、防疫员等公益性事业用工,购买107个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保障,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出台文件切实保障农民工按时领到工资。要求进一步做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和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为3000余名劳动者追回工资5400余万元;通过立案方式处理为130余名农民工追回工资250余万元,切实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

(二)产量增,优品质,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出台《关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二是畜牧生产情况良好。近几年,肉牛、菜羊养殖效益较好,养殖户扩大规模热情较高,金凤区牛羊出栏量大幅增加。肉牛出栏5038头,较2020年同期增长4.0%,肉牛存栏12118头,同比增长3.5%;菜羊出栏10600只,较2020年同期增长11.2%,存栏23813只,增长25.7%;三是现代休闲采摘农业发展较好,带动农民增收。良田镇草莓种植户反映,今年的采摘情况比去年好,2月份草莓采摘均价在70元/公斤左右。二季度起,随着大棚瓜菜大量上市,吊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采摘较为火爆。金凤区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和第五届农业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初步形成以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为主的南部观光农业旅游带和以周末观光、休闲民宿等为主的北部休闲旅游产业带,为群众增收开拓更宽渠道。一二三产紧密融合,实现了企业增收、农民致富的“双赢”目标。收益增加,直接拉动农民经营收入提高。

(三)助引导,强改革,财产净收入快速增长。

一是合理引导居民通过不动产进行投资,依法增加红利、租金和利息等财产性收入;二是加快“四权”改革,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创新探索“盘活闲置村集体建设用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机制,采取“村级经济组织+社会资本”的新方式,让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实现企业增收、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双赢目标。

(四)强政策,保障足,转移净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一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今年银川再次提高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增幅4.5%;二是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的补充养老保险缴纳进行优惠;三是制定《金凤区保障农村三类人员、城市困难人员、环卫工人温暖过冬方案》,按照月人均补差在全额低保金的比例标准分类施策发放采暖补贴,农村低保家庭按年度每户给予400元采暖补贴;四是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助力农业生产。发放2020年第四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6.4万元。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虽然金凤区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村居民增收的因素仍值得关注。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减缓。随着农村外出人口不断增加,留在农村的高素质劳动力趋于减少,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呈减缓趋势。二是经营净收入增长动能不足。现代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精深加工类企业数量少,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影响农业收入的较快增加;养殖户面临养殖成本上升、价格下降等问题制约生产发展。三是转移净收入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基数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四是财产性收入渠道窄、基数小,短期内难以成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力量。

四、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建议

当前国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要对标“十四五”规划工作目标任务,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结构优化,改善发展质量,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深化农村改革,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居民增收步伐。

(一)进一步改善创业就业环境。一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做好细化落实,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农村居民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加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政策力度,培养一大批新兴职业农民,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含金量。

(二)提升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业品牌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带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二是坚持农业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互联网+”营销模式,推进新型工业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效衔接。三是延长农产品增值链条,大力培育名特优精农产品,把农产品规模做优、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三)发挥乡村振兴推动作用。一是继续对农业发展实施补贴奖励制度,政府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作物生产者补贴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要加强农村居民转移支付力度,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和补贴资金,做到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突出社会救助兜底作用,切实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