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金凤区司法局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报告
时间:2025-04-08 来源:金凤区司法局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2024年,金凤区司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自治区、银川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区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履职尽责,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现将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

1.强化普法宣传,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氛围金凤区司法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将其作为“八五”普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年度普法工作要点。通过开展“法律八进”活动,深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机关和单位,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同时,结合“6·5世界环境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受教育群众达2000余人次,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度,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纠纷调解,维护生态环境领域和谐稳定加强人民调解与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协调联动。发挥镇街、村居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建立综治中心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平台,成立网格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纠纷常态化排查和化解。村居调委会排查涉集体山林等承包经营纠纷,若无法调解,报镇街调委会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完成调解,做到村居调委会“日清周结”,镇调委会“周清季结”。完善林权纠纷调处统计报告制度,畅通报送渠道,重大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纠纷,及时报告上级政府,共同协调处置,确保矛盾纠纷不扩大升级。2024年至今,金凤区暂无自然资源领域矛盾纠纷健全"联合大调解"格局。不断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协调联动,全面巩固完善“诉调、检调、警调”等人民调解与多部门衔(对)接联动工作机制,优化、整合调解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形成化解合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构建多元联动纠纷解决机制,及时有效化解自然资源领域社会矛盾纠纷,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严格按照《自治区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宁司发[2016]13号文件)和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体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健全金凤区山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体系,积极做好金凤区山林纠纷调解委员会建设指导工作,并及时为山林纠纷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做好山林纠纷法律服务保障。

3.优化法律服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法律服务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援助力度,对环境损害类案件实施“绿色通道”,做到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对于人民检察院委托指派的公益诉讼案件,实施快速通道,指派专长律师代理诉讼,保护公共资源和公共财产。2024年共办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案件34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60万元。

4.严格合法性审查,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落地落实严格履行合法性审查职责,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合同协议等进行合法性审查。2024年,共审查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文1件,提出审查意见1条,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合法性、合规性,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我们在机制建设、工作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一普法力量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服务专业性强,对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基层普法宣传所遴选的“法律明白人”大部分是在社区村“两委”干部、调解员中指定的培养对象,自愿参加的人员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培养骨干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常规性普法手段运用较多,缺乏对创新性普法、针对性普法的研究,普法宣传阵地作用发挥不好,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强,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亟待提升。三是法治意识有待加强。学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仍需培养,特别是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性较强领域的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还存在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基层普法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对普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力度,定期组织生态环境专业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技能。加强对法律明白人的选拔和培养,鼓励和支持“法律明白人”参与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服务活动,拓宽其服务领域和影响力。法律明白人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线上法律咨询平台、法律电话连线咨询等,让“法律明白人”能够更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宣传需求。

2.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和载体,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着力强化精准普法实践,结合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持续加强基层普法工作调研,建立健全需求反馈机制,精确识别并有效应对不同群体的普法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法律服务。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开展精准普法活动,切实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积极拓宽群众参与普法活动的渠道和方式,增强高质量的普法内容供给,深化普法互动性与参与度,提升普法教育的渗透力与实效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